<
t6b5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大明:寒门辅臣 > 第一百九十四章 这不就是空印案
    姜牧看着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的顾正臣,连忙解释:“县尊,我询问过户房计吏,县衙历来都是如此。”

    顾正臣狠狠瞪了一眼姜牧:“历来?大明开国才几年,哪里有历来?你知不知此事有多危险,一个不慎,本官会死,你们一个个也会受罚!去,将计吏喊来!”

    姜牧没想到事情如此严重,连忙跑去找计吏。

    户房计吏是老吏员了,名为胡泰,四十余岁,句容县衙内少有的快算能手,一本账册在他手中,用不了多久,便会拨算清楚,罕有遗漏。

    胡泰见到顾正臣,行礼过后,抬手抓了抓山羊胡:“县尊,咱朝廷沿用元廷之制,各府州县需要将本地钱谷数目汇总造册之后,交给户部核对。县衙的账册,需要与州里的账册、府里的账册、户部的账册,丝毫无误,方可算是完成了半年钱粮考核。”

    “一般是七月份,户部核对上半年钱粮账册。一月核对下半年钱粮账册。只是考虑到十二月朝廷封印,各地衙署不办钱粮等公事,一些府县会在十一月完成钱粮造册,送至户部核对。现如今是闰十一月,今年又是个特殊年景,县中折色棉布代输秋税,现如今税目已是基本完成……”

    顾正臣面对侃侃而谈的胡泰点零头。

    句容秋税的缴纳整体还算顺利,目前已完成了九成之多,用不了几日,便会完成所有税赋。之所以如此快速,主要有三个因素:

    其一,县衙取消了淋尖踢斛,允许百姓以粮缴纳秋税,百姓担心晚缴纳一段时间淋尖踢斛再回来,踊跃缴纳秋税。

    其二,百姓之中有不少人家听闻朝廷折色棉布的消息之后,第一时间开始了纺织棉布,或是购置了棉布,避免价格上涨等,加上县衙大量收购棉花,百姓之家手中有些余钱,也有人借此机会购置了棉布。

    毕竟纯指望句容织造大院几千人,是不可能短时间内织造出一县秋税折色的棉布,而百姓的这种举动,反而让句容织造大院变得相当轻松,甚至还可以拿出一部分谈买卖之事。

    其三,县衙宣传,优抚贫困。

    对于句容之中贫困户,无法顺利缴纳秋税的百姓之家,县衙暂为代输,准其以来年钱粮抵扣,分三年偿还,不计息。

    这部分人是往年交税最困难的,但成了句容第一批“完成交税”的人,这也让句容县衙秋税进度变得更快。

    加上县衙高强度的宣传,秋税这玩意想躲是躲不过去的,既然家里有,早交晚交没啥区别,反而还让人多次上门,县衙麻烦,大家脸都不好看。

    尤其是县衙答应补偿运输损耗之后,粮长也乐得办事。通过这么一整,句容县秋税征收效率很高,这也才有了户房准备报送账册至各处,好去户部核销。

    胡泰还想继续,顾正臣敲了敲桌子,打断胡泰,将一旁空白账册拿出来:“你的规矩本官懂,可这是什么?”

    “哦,县尊,这是空白书册……”

    胡泰不以为然。

    顾正臣暗暗咬牙,娘的,老子又不瞎,当然知道这是空白书册,就是这玩意引起的洪武第一大案——空印案。

    <div id='gc1' class='gcontent1'><script type='text/javascript'>try{ggauto();} catch(ex){}</script></div>

    后世对空印案的发生时间不太确定,有人是洪武八年,洪武九年,还有是洪武十五年的。但根据方孝孺他爹的死期、邓士利等饶文书,大致是洪武九年。

    毕竟老方不太可能记错老爹的死期,而他爹方克勤死在空印案里,也是历史上有记载的,很多人借清官方克勤的死黑老朱。

    空印案发生的过程不重要,要人命的是案发之后的判决:

    主印官处死,副手以下杖一百并充军变位。

    句容谁是主印官?

    是知县啊!

    顾正臣头皮有些发麻,看向胡泰:“你知道是空白书册,还敢送来让本官用印?”

    胡泰有些委屈:“县尊有所不知。这县衙里的钱谷收支、税款账目,需要与户部账册分毫不差方可结项。若有一丝不符,整个账册便要驳回,要求重新填报,并加盖官印方可二次核对,这样做,极是繁琐,耗时耗力。故此先准备好加盖官印的空白书册备用,一旦哪里有错漏不符,可直接在金陵重造,无需跑回一趟……”

    姜牧连连点头,没错,就是这个理。

    这在元朝时期早就是惯例了,从来都没被禁止过。既然大明继承了元朝的账册制度,自然连这一套也得搬过来用。

    顾正臣可以理解空印书册出现的必然性。

    明代缴纳两税,往往是实物税,即以粮食为主。这些粮食收上来之后,是需要解运至金陵或指定仓库的,比如淮安仓等。

    在粮食起运之前,县衙会完成这笔税粮的造册,然后上报。

    但在运输过程中,可能遭遇了糟糕气,比如下了大雨,粮食没照顾好受潮了,发霉了,那这部分坏掉的粮食,就是意外损耗。除了自然因素造成的损耗,也有人为因素,比如路上耽误的时间长,带的粮食实在不够吃了,人总不能看着一堆堆粮食饿死吧,打开两袋子米吃饱了再上路,可以理解吧?

    不管是什么因素,启程时的粮食,和送达的粮食,未必能严丝合缝对得上。

    仓库一称量,哎呀,少了三斤粮食,记在账册上,等日后你上金陵核销的时候,两个账册一对,兄台,你们账册不对啊,当初可是少了三斤粮食,回去重新填造你们的账册吧。

    计吏无奈,返回治所,填造好账册之后又到了金陵,那位一看,眉头一皱:兄台,你这还是不对啊,一加一等于二,你们怎么能等于三呢?这里求和错了,回去重填。

    大哥,我们可是四川的官,来回一趟几千里,你要不要放过咱们,不就是一个数目,耽误不了多大事。

    户部不答应。

    这也能得通,你们来回跑,受累的也不是户部,若是宽容了,出了事,到时候吃罪的可是户部。这就是一背黑锅的差事,户部自是不愿意背。

    那什么,你尽管回去,我们会在这里等着你回来的。

    那位骂几句神搓搓、瓜娃子的话,仰头看,悲伤逆流成河。一年到头,自己老婆、孩子还没看几眼,全看这娘的气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