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t6b5小说网 > > 宦门逢春至 > 第305章
    李孚铁青着脸道:“家奴犯案,我亦有失察之罪。陆指挥若需要再问些什么,直问我便是。”

    陆耀陪笑道:“不敢不敢。只是李义那边,后续……”

    李孚冷冷地道:“依法从严处置就是。他跟了我几年,却做下这样的事来,我震惊之余,也不免痛心疾首。想是我平日不曾多加管束,这人便野了心。”

    方维和陆耀便点点头。陈镇微笑道:“阁老的意思,我们已经明白了。阁老在贡院待了许久,想必也有些大事要忙,我们不便打扰,先行退下了。”

    李孚点了点头道:“还请慢走。”

    陈镇出了殿门,就有一群小火者抬了凳杌,请他坐了。看陈镇前呼后拥地离去,陆耀也笑道:“既然都说明白了,那我就回衙门去。”

    他拱手告别,方维在雨中慢慢走了几步,忽然有个文书模样的年轻人过来,低声道:“方少监,李阁老请您再回他值房一趟。”

    他吃了一惊,便跟着文书又返回去。到了值房里,李孚仍在上首坐着出身,脸色暗淡,见他进来了,勉强笑道:“请方少监坐。”

    方维知道必有缘故,便低声道:“阁老,请问有什么吩咐。”

    李孚摇摇头,犹豫了一下,开口道:“也没有什么。我……只是想道一声谢。我的声名,全赖你从中保全。”

    方维听了这话,心里思量了一会,也慢慢答道:“李义与李荣庆,都称此事与阁老无关。我身为主审,亦不能屈打成招。”

    李孚叹了口气,站起来到窗边,望着外头的雨雾出神。过了一阵,又回身说道:“北镇抚司想取得口供,办法也多的很。我沉浮官场几十年,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。”

    方维见他说得诚恳,便也正色道:“阁老的为人,我大概也明白些。”

    李孚道:“我素性刚愎苛刻,独断专行,仅得一二好友。我本是微末小官,以议礼起家,满朝文武,皆视我为佞幸之辈,急欲扑杀而后快。新政推行以来,京中大小官员,能说我一句好的,怕也是一个指头数得出来。方少监没有落井下石,我很领情。”

    方维摇摇头道:“我并不是为了向阁老卖好。只是如今内外交困,国步艰难,圣上已经忧思过度,我们做中官的,也是以体恤圣上为至忠至孝。”

    李孚打量了他两眼,叹了口气道:“我平素不喜中官,便是觉得尽是攀结谄媚之徒,所以未曾与内臣结交。方少监此言,却是极有见识。”

    方维微笑道:“阁老贵为首辅,不与内臣结交,亦是理所当然。我等乃是微贱之人,只有些鄙薄愚见,不敢污了阁老的耳目。”

    李孚又沉默了一会,突然问道:“我亦听说,当日李义休弃的女子,如今是少监的……”

    方维笑道:“正是,我准备迎娶她为我的夫人。”

    李孚略有些惊讶,又道:“你如今贵为少监,寻一贞顺清白女子,想也不难。何必……”

    方维笑道:“阁老,圣贤书我也读过。孟子也说过,嫂溺叔援之以手,权也。她当日失节是为了给公婆下葬,岂非是大大的孝女。此等孝女,我自然应当爱之重之,视为荣光。”

    李孚脸色发青,咳了一声,勉强笑道:“很好。”

    方维拱了拱手道:“若阁老没有别的吩咐,小人便告退了。”

    李孚道:“少监近日辛苦了。”

    方维躬身到底,只听见李孚在书案后面轻声念道:“病骨支离纱帽宽,孤臣万里客江干。”

    方维心中一动,想说什么,又忍住了。他穿上雨衣,外面小雨如丝,像笼着一层厚厚的雾气,连带着红墙黄瓦,也化作模糊的一团。他走在砖石路上,默默在心中接上一句:“位卑未敢忘忧国,事定犹须待阖棺。”

    第174章 围攻

    琉璃厂街面上的一个书店内, 郑祥走上狭窄的木头台阶。二楼零零散散地坐了些人,他在书架面前徘徊了一下,伸手又取了方维上次指给他的那本《昌黎先生集》来看。

    他正看得入神, 忽然旁边一个洪亮的声音道:“这位小相公, 我们又见面了。”

    他抬头看去,是一个丰神俊秀的青年。他记得上次在书店遇到过,心里想了想, 就拱手道:“张兄,好久不见。又在此地遇到, 颇有缘分。”

    张中铭也回了礼, 见他拿了这本书, 便笑道:“这本原是国子监的刻本,疏漏颇多,我们一向都称为“灾本”的。好一些的,是徐封东雅堂的新刻本,是翻刻宋代廖氏世綵堂刻本, 刻工极精,出品不俗。”

    郑祥见他说得头头是道,又指着旁边的一本《大明会典》道:“这本是经厂官刻的版本, 你看怎样?”

    张中铭伸手将书取了出来, 翻看了两页,笑道:“宫里的出品, 自然纸和墨都是上好的, 版框宽大, 字体也方正, 开蒙再好不过了。”

    郑祥听他话里的意思,似乎有些不以为然, 又道:“照你说的,宫内的版本远不如外面私刻的了。”

    张中铭看了他一眼,微笑道:“我可没有这么说。只是经厂刻印,多是太监校核,他们学识有限,时有疏漏,在所难免。”

    郑祥勉强笑了一下,看他春风满面,又问道:“看张兄神采飞扬,必是会试高中了。”